“我从2016年回来小吉村,现在村里生态宜居,居住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邻里关系也很好。”福建省龙岩市白沙镇小吉村村民吴福旺感慨道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走进小吉村,整洁的乡村别墅沿河岸依次排开,休闲木栈道旁,涓涓溪流与花草树木相映成趣,周围农田绿地广阔,村民三五成群在阳光下闲聊修憩,一幅美丽闲适的乡村画卷跃然眼前。
吴福旺说,返乡以后,得益于良好的生态,他加入龙岩市新罗区鸿泽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,引导村民进行八月瓜、无花果等果蔬种植与销售,生活越来越有盼头。
小吉村乡村别墅沿河岸依次排开,小吉新村是福建省级造福工程示范点(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)
水清河畅,宜居宜游,绿色发展,产业振兴迈入持续发展新模式……小吉村这些年逐步描绘出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新画卷。
以被列入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为契机,小吉村立足发展优势,从党建引领、产业发展、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下功夫,不断提升村民幸福指数,走出了一条具有小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。
小吉村农田绿地广阔、水清河畅(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)
小吉村党支部书记张昌明介绍说,小吉村推进总投资2.2亿元的白沙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生态修复项目,实施长达1.2公里的“一河两岸”河道护岸提升工程,开展小吉溪整治工程及生态湿地建设,带动了乡村向绿色美丽文化村蜕变。谁能想到,小吉村曾受小吉溪上游矿山开采影响,河道淤积严重,加上村中猪圈鸭舍乱搭乱建,是个“落后脏乱村”。
为打造山清水秀的魅力小吉,小吉村致力于源头矿山治理,整治污染源,建设污水处理厂,升级基础设施。昔日废弃煤矸石堆场得到修复,脏乱猪圈、旱厕等污染源不见踪影,绿色生态效益显现。近年来,小吉村上百亩油茶种植基地、稻蛙种养示范基地、500亩烟稻轮作基地,以及林下走地鸡养殖和暖心蜜等产业陆续壮大,特色农业发展如火如荼。
小吉村党群服务中心(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)
眼下正是人勤春早时节,清澈流淌的小吉溪旁,新罗区稻田综合种养殖项目示范基地即将开启一年的“大动作”。2022年,小吉村党支部领办了新罗区吉稻蛙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,主动对接退伍军人、产业带头人吴懋华,探索实施“一地多收”的“稻田蛙”立体循环种养模式,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,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,促进现代农业新技术、新成果转化落地。
稻田蛙综合体既有稻,又有蛙,实现立体循环种养(央广网发 小吉村供图)
“我们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对接,基地亩均种植‘福香占’水稻一万丛,养殖虎纹蛙三千只,全程不施化肥和农药,探索打造绿色规模化的稻田综合种养样板。”稻蛙养殖示范基地“新农人”吴懋华告诉记者,稻田蛙综合体既有稻,又有蛙,每亩能产生1万元的经济效益,仅虎纹蛙就能预计亩产3千斤,有效带动周边群众入股和就业。同时,绿色清洁化农业生产为环境“减压”,提高了农田水循环利用,降低水污染。
稻蛙养殖示范基地“新农人”吴懋华介绍“稻田蛙”立体循环种养模式(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)
每逢收获季节,乡村研学体验游以此为目的地,为小吉村增添了“人气”,企业单位还纷纷认领“我在乡间有亩田”项目。小吉村“党支部+合作社”模式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迈入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阶段。
小吉村第一书记邓庆品介绍小吉村发展规划(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)
“我们将持续推进吉稻蛙养殖、烟稻轮作、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、研学旅行营地等项目建设。”小吉村第一书记邓庆品表示,小吉村会进一步发挥“红色”“绿色”资源优势,突出规划引领,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,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。
位于小吉村的客家围屋古朴大气(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)
漫步于小吉村,客家围屋古朴大气,展示着浓浓的客家乡情。“红菇垛”展示馆简约庄重,向游客诉说着闽西儿女为革命胜利浴血奋战的故事。小吉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,农家书屋实现了纸质和电子书籍阅读,并展示龙舟文化、渡口文化、山歌文化、赶墟文化、山茶油文化等白沙镇特色文化。如今的小吉村新旧并存、农文旅潜力凸显,小吉村的绿水青山正吸引更多人驻足停留。
白沙镇党委书记张敏接受采访(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)
白沙镇党委书记张敏表示,白沙镇将以小吉村为龙头引领,带动其余行政村的乡村振兴串点成线发展。
品牌